灵济宫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内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年青圃青草医曾神孙因为永乐皇帝治好疑难重症"背袱毒疮",推言医术妙方为南唐徐知证、徐知谔"两王"神授拨请,永乐帝痊愈后,为表彰"二王"救命之功,在青圃择地建灵济宫,特御制灵济宫碑。
灵济宫坐东朝西,依山势叠建。重建后有三重门,六宫殿。占地面积1972平方米,围墙内有前、后、正、偏殿堂、宫厅、宫苑,有可容纳千人的石铺廊埕、御碑亭、钟鼓楼、金鳌门牌坊、法堂、客舍等。
明代,凡官员莅临此处,一律要在宫前下马、下轿躬行。随后又经清康熙、民国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几次修葺,使灵济宫以其建筑风格独特与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皇朝的重视,令人敬仰。
御碑通高6.2米,宽2.1米,厚0.65米,碑顶呈半圆形,盘纹青龙图案框边,碑座雄卧石雕龟趺,雕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雄伟壮观,堪称一绝。
据《明实录》记述:“凿石碑与龟趺当年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船队奉旨护送而来,这只象征吉祥的庞然大物,足有万斤之重。”连同巨碑,上盖为亭,为福建省之最全国罕见之文物,传说此龟乃龙子,其为民间高人协助此处的青圃村人用石碑封印于此。
据专家考证,该碑亭具有辽金时代北方木亭的风格,在南方能见到,实属罕见。木亭结构牢固,虽经500多年的风雨,但保存较完好,是福建省现存唯一一处御制石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认为:御碑乃为福建之最。
《闽都别记》第270回有这样一段记载:其石龟运至灵济宫,将已立之碑卸下,在此龟背上凿孔,将碑抬上龟背竖立,竟抬不上,搭天车,亦不能上。弄至二日不得成立,皆以龟大而高,又光滑,人不能立脚,正无主意间……如何立碑难倒了当差的工匠。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旁观的老者悟出了“若要石碑立,除非不见龟”的道理:“可先挑运土块石头,将龟堆埋土中,只露脊背凿孔,四旁皆堆土,果不见高,又有立脚之地,待碑立了,再开除去土,龟便现出。神汝如此行动始能成功也”。众人便依此法行事,终于将碑立了起来。
据民间传说和灵济宫管委会副主任林香江介绍:先将海盐填满凿孔,然后用粗麻绳捆绑绞力校正,渐渐用开水将盐溶化,形成“公母”助套的办法解决。人们参观灵济宫壮观的御碑时,无不感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