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惊堂木一响,场下顿时无声。
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
一竹箸、一片铙钹(音同“挠脖”)
一段评话说古论今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福州评话了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言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是福州方言艺术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的美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评话源于唐宋时期入闽的中原说书人,以吟诵“诗赞”开篇,然后转入夹吟的“正话”,最后以诗赞作“结台吟”,并以“扇响钹”作间奏。明末清初,说书艺人柳敬亭以福州话采用有说有唱的艺术方式借历史故事讽喻时局,福州评话在这时期正式形成。
与其他评书表演不同,福州评话除了折扇、斑指、醒木、丝帕、竹箸之外,还会使用一片铙钹,同时穿插着唱调。唱调分为序头、吟唱、诉牌三类,表演多以一人为主,并有高台演出和书场演出两种。其节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可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家庭书。
在福州,人们尊称说评话者为“评话先生”。“评话先生”有“五宝”:一片锣钹,一根筷子,一个“搭尺”(惊堂木),一把折扇,一个“班只”(玉指)。靠这五宝,评话先生将上下五千年历史讲诉得绘声绘色。夹说夹吟,间奏,生旦净丑,一人扮演,说尽人生百态。
“谈古论今寓兴邦之大计,褒忠贬奸颂礼仪之先贤”。评话先生有的讲历史演义,有的讲乡土故事,有的话家里长短、儿女情长。无论是惊心动魄的历史还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故事,听众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评话的现状。
曾经,福州评话遍布大街小巷。福州评话就像是福州人生活中常见的一位朋友。那时,每逢民间节日,或红白之事,事主往往出资请戏班唱一出戏或请“评话先生”说一段话本,以答谢神祇和街坊乡亲。可以登高门,进大户,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也可出入街头巷尾,让贩夫走卒痴狂。这就是福州评话的魅力
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娱乐方式、文化场所的变化,福州评话渐渐淡出市民的生活。如今,随着市民精神需求、文化表达、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发展,福州评话也迎来了再聚人气、二度流行的契机。
同一切艺术形式一样,评话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其中体会生活,感悟生活。
对于很多老福州人来说
在福州,生活总是很美好
百忙之余 抿一杯茶
听一折评话 哼一首小曲
日子安然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