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有一种“好声音”传承了数百年。
“曲牌慢起,由笛子散板式地吹出几个装饰音,引出逗管、狼串、椰胡、云锣等乐器以碎音加入上板后。打击乐器夹置其中,速度由慢到快,逐步将乐曲推向高潮……这就是茶亭十番音乐”。
十番音乐是流传于福州和闽西客家的一种传统器乐演奏曲,自清朝道光中期就开始流传,曲调来源大体上可分为曲牌、小调、哗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
2006年,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古老民族的生命记忆”。可以说,茶亭十番音乐是一种“活”的非物质文化,是福州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汉族民间传统音乐,以表演声音与演奏技艺为表现手段,身口相传,传承至今。
早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这种作为舞龙灯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
之所以称为“十番”,本是因为由十种传统乐器组成,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随着不断发展与演变,又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堪称中华传统乐器“活化石”。
在敦煌石窟、云岗石窟的北魏壁画与雕刻中,有不少演奏狼串的形象。云锣和逗管分别在《元史·礼乐志》及北宋时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旸所著的《乐书》中均有记载。
闽山庙里夜人繁,
闽山庙外月当门,
槟榔牙齿生烟袋,
子弟场中较十番。
早在清朝乾隆初年,福州举人郑洛英的《榕城元夕竹枝词》便有此吟唱。可见,当时福州民间十番音乐表演,盛极一时。
茶亭十番音乐主要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曲牌大多表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或体现一定的意境,或描述古老的传说故事。
山环水绕的旧时福州,是地方音乐产生和繁荣发展的乐土。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天籁,带着浓厚的虾油味,传承百年千年。
作为福州民俗文化的代表,十番音乐承载着福州深厚的历史,是福州儿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域文化的侵蚀,审美的多元化,这些民间天籁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濒临绝迹。
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弹奏和吟唱,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坚守。为了不让十番音乐失传,这些老艺人们在舞台上、在传习所、在学校、在街道坊巷内不懈传艺,播撒种子。让更多人认识到福州茶亭十番这种表演艺术形式,也让更多人“闻一闻”福州浓浓的“虾油味”。
福州市民文化的发展,是十番音乐产生的土壤。它承载着福州人相似的气质感情和文化认同,是福州深厚历史的一缕沉香,“遗”见倾心 “遗”脉相承,非遗声音,撩动你的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