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过
福州 2200 多年建城史的鼓楼区中山路
展现台江区商贸文化的下杭路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鼓岭宜夏老街……
今天带您一览
一条条重获新生的老街巷
一个城市的街巷格局犹如一个人的骨骼,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形态,体现了这座城市的风格特征,也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城市形态。
传统老街巷是指福州建城伊始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历史时期内产生并形成的,能够反映居民生活方式,同时构成城市传统肌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征的街道与巷弄。经梳理,五城区有232条传统老街巷需进行科学保护、有序整治。其中,有154条已完成整治,加上5条保存较好的街巷未列入整治,剩余73条均被纳入2018年至2020年的整治计划。这73条待保护与整治的老街巷包括鼓楼区27条,台江区24条,仓山区20条,马尾区2条。
分级保护 活化利用 传承地方文脉
这232条传统老街巷将被纳入我市传统老街巷保护名录,对其分三级进行保护。
一级保护范围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及历史建筑群范围内,总体风貌保持完好的传统老街巷。
二级保护范围为历史城区中,总体历史风貌保持较好且尺度与空间基本上是历史存续的传统老街巷。
三级保护为历史城区中,具有一定传统风貌、存有较丰富历史文化要素或具有一定历史风貌恢复潜力,在古城街巷格局中具有较为重要地位的较大尺度街巷与城市支路。
专家表示,传统老街巷保护与整治,一方面是精细治理,对街巷空间环境的科学规范和利用,遵循“步行优先、车行有序、文化传承、绿色生态、智能管理”的原则。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文化植入,活化利用文化载体,提升老街巷活力与文化魅力。
成片修补 串点成线 追寻老城记忆
鼓楼区坚持成片修补、串点成线,划分为中山路—冶山片区、达明路片区、秘书横巷片区、北后街片区、九彩片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挖掘老城记忆,展现古城韵味、形成特色品牌”三部曲,整合周边文物古迹、公共休闲空间等重要节点,打造“街巷游”。
中山路、冶山片区的整治无疑是“重头戏”。以710米的中山路为主轴,鼓楼区打通了丽文坊、能补天巷、城直街、城隍街、云步山巷、北院巷、赛月亭巷等周边7条街巷,形成 “一路七巷”格局。
城市肌理恢复后,随处取景都能捕捉到民国风情。违章及不协调建筑拆除了,建筑立面整治了,首创“多杆合一”试点,让民国特色和现代时尚相得益彰。
8处街头小公园、3200余株花木“入住”片区,点缀着马球场遗址、林则徐出生地、中山纪念堂等历史风貌。该片区还引入喜马拉雅有声文化新载体,只需轻扫二维码,就可以轻松游古街。
中山路和能补天巷、丽文坊等7条老街巷一起整治,打造“一路七巷”整体格局;秘书巷多种工程“打包”推进,实现“老旧破”到“洁齐美”的蝶变……鼓楼区已有68条街巷在成片推进、全面整治中重塑老城区历史文化肌理。
51条传统老街巷 旧貌换新颜
51条传统老街巷,传承地方文脉,体现地域特色,践行“一街一策”。
台江区上下杭、中平路、隆平路等五条传统老街巷位于上下杭历史街区及周边,具有浓厚的闽商文化特色,分布着古田会馆、永德会馆、建宁会馆等多个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台江区以“闽都街巷示范,双杭文化韵浓”为目标,注重对传统材料及工艺的运用,创新使用地域特色元素,既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又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其中,隆平路结合周边老旧小区改造,实现片区整体提升。
仓山区乐群路、爱国路、烟台路等七条传统老街巷位于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是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序列组织的结尾,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为恢复传统风貌,增强街巷活力,仓山区以“立足减法,慎做加法,着重乘法”为工作重点,进行立面改造、景观提升、业态升级,将传统老街巷打造成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载体。
永泰县登高街,以“寻找老城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古城风韵、塑造永阳特色”为目标,对街道两侧建筑按当地形制进行改造,保留当地原住民,引用老街巷历史典故设置景观墙、文化墙、雕塑等,打造展现老城味道和地方特色、延续老城记忆和地方文脉的集中展示区。
连江县化龙街、天王前街,保持原有街巷宽度和“L”型传统街巷格局,深入开展了文化挖掘研究工作,聘请建专家定期指导古厝修缮,确保街区建设不走样,有深度、有文化。
闽侯县横屿街,突显闽侯甘蔗地区独有的建筑特色与街巷传统肌理,打造具有闽侯当地特色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展示体验业态,将街巷塑造成为八闽首邑之城市客厅。
罗源县后张街,坚持保留其街巷特有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充分挖掘人文历史、宗族文化、畲族非遗文化以及状元文化内涵,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让修缮好的传统老街巷依然保持着古色古香。
历史街巷
既是历史城市的重要遗产
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保护整治街巷的同时,探讨历史城区有机更新的另一种模式,力图摒弃“推土机式”清除历史城区的既往改造模式,以城市微更新理论对老旧社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品质。